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人才需要分方向进行培养 二维码
2020年12月26日,第十七届全国汽车职业教育年会在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圆满召开。会议期间,来自政府机构、汽车企业、研究机构、职业院校的权威专家作主旨报告和专题发言,围绕“聚焦新汽车人才培养,规划新汽车专业建设”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,聚智聚力,建言汽车职业教育发展。会上,易飒(广州)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杨接受了媒体采访,他表示,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人才需要分方向进行培养。 易飒(广州)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杨 主持人:张总,您好,欢迎您来到我们的采访间。我有两个问题想跟您做一个沟通,第一个问题是面对新四化的冲击,企业需要怎样的新型汽车人才来壮大自己的竞争力。 张杨:其实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讲一个概念,就是整个的智能网联的产业冲击之下,汽车产业已经不再是过去的零配件、整车、售后的一条垂直链条,而变成了在智能网联汽车的生态下的一个整体的产业生态圈,它涉及到感知、整车、低速、座舱与车联网、基础设施的五大板块,30多个产业链的环节。在这30多个产业链的环节中,每一个环节都有上千家的创业公司,在数以万计的创业公司当中已经小有规模的,就是30多个板块中的独角兽公司和上市公司,总数已经接近千家,我们公司目前掌握的数据库就有700多家这样的公司。所以我们问,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,从大的方面,肯定是软硬兼备、学习能力要强、终身学习、不断迭代等等。但是事实上来说,在企业用人过程中,其实没有那么长的时间去挑选合适的人才。所以,一个健康的用人和供给市场,应该是学生可以学到手艺,并对标数以万计创业公司的岗位群。所以在我看来,下一步中国在培养智能网联汽车人才的过程中还得分方向,比如感知还是整车板块,整车里面分低速车还是乘用车等等,任何一个方向其实学生都可以终身就业,因为未来的使用前景一片开阔,因为在蓝海状态下的产业还在不断迭代,能够让学生的就业高薪且有成就感。 主持人:第二个问题,在满足自身新型汽车人才需求方面,贵公司已经做了或者正在规划哪些事情? 张杨:在AI时代,很多技术已经工业化和标准化,但是教育还没跟上。我们易飒科技要做的事情就是把技术变成教育产品,来整体赋能教育体系。 第一件事情,我们去改变人才供给方和用人方的认知。说到用人方,以前我们培养汽车人才的出口大部分是汽车修理厂、4S店,于是现在一说到智能网联汽车,大家习惯性地想到的就是卖智能汽车、修智能汽车,其实远远不是。虽然这些存量的传统岗位都存在,但是增量岗位其实是占用人需求的90%,但是大家只看到了海平面上面的冰山一角。以前对职业院校来说,类似于奇瑞、广汽、长安等的主车厂是重要的用人方;现在,这些主机厂在整个智能网联生态圈依然站在食物链的顶端,最高光最容易被看到,大家也最喜欢研究他们,但是他们能够消化的岗位绝对占不到智能网联汽车市场的5%,甚至可能更少。对于更多的学生,如果当他们接触到一些创业公司的岗位,他们会发现人才需求会更强烈,薪酬待遇也会更高。所以,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教育市场,要让大家知道智能网联生态圈的现状。 第二件事情,也是我们正在筹备的,就是成立广东省智能网联汽车产教融合创新联合体。我们把已经清晰掌握数据的100家左右的独角兽公司和上百家院校先组成第一批的联合体,让学校能够直接接触到一大批蓝海岗位。这也就是一直在倡导的产教融合,其实企业和产业间,企业和学校间的融合有非常多的痛点。第一个痛点就是大院校挑大企业,小企业和小院校没有太多话语权。第二个痛点就是院校和大企业做订单班,目前已经算是很深度的产教融合模式了,但最后只有一小半学生可以被企业聘任,剩下的学生该怎么办。所以说真正的产教融合,应该是云对云,所以需要像我们这样的桥梁公司,一手托好院校,我们知道你有哪些人要培养,我会告诉你怎么培养;另一手托好用人端,时时刻刻盯着这些生态圈的用人端需求,尤其是很多独角兽公司的需求,他们需要的人才,肯定都是市场上抢手的。当我们把整个生态圈的30多个环节的公司,他们用人的蓝海需求全部沉淀在数据库当中,这一定是学校需要的东西。院校为什么要开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专业,怎么开这个专业以及开出来的学生未来怎么办?我们可以一站式地解
文章分类:
产业资讯
|